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但是能不能「當飯吃」成為一個職業選項?可能立刻讓很多人打退堂鼓。
觀察國內的教育生態,仍然以考試為目的的讀書方式,上不上好的高中直接影響到能不能進好的大學。因此大部分的父母汲汲營營的讓孩子補習,並不思考孩子真正的興趣在哪裡。
很多師長尤其對於喜歡運動的孩子貼上標籤,認為反正他們就是不愛讀書,所謂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這樣子的偏見和教育觀念,國家要談興盛體育是很困難的。
別説像奧運那麼大規模的比賽,想想參加地區性賽事而站上國際舞台的各路英雄好手,他們如何平日一點一滴的辛苦練習,從預賽、複賽、進軍全國賽再脫穎而出才能站上國際的競技舞台?背後要花上多少時間精力去練習,克服困難、調適心裡、、等等,都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辛苦。
在我來看一個出色的運動員比一個能考上台大的孩子才更顯價值。
一位要能站上國際舞台閃閃發光的運動員絕不可能只靠個人和教練的努力,社會及國家重視栽培也很重要。
小學教育強調五育均衡,所以可以看到很多活潑的運動校隊存在。上了國中、高中,運動變成了社團選項,讀書選擇被視為第一,有天份想要運動的孩子通常父母會幫他做一個決定......「放棄」
因此國中高中的各項體育競技因人數不多的情況之下小規模舉行,切磋機會少了要往外踏上國際舞台當然經驗會不足吧!
這本書不只是聊運動觀念,作者的親子互動溝通、運動員自我目標設定等等都是很吸引我的,推薦給大家。
作者:許元耕·林玫伶
https://www.facebook.com/169528943099382/posts/3428881687164075/?extid=5CNMxgWCiAeQVvub&d=n